微笑台灣採訪-英國皇室也在用的傘,低調外銷的MIT王者
微笑台灣採訪-英國皇室也在用的傘,低調外銷的MIT王者
遠渡重洋,為英國皇室、美國總統與好萊塢巨星們擋風避雨,默默撐起一片天晴。不說真的不知道,一個在地品牌,低調外銷的雨傘王者在台灣:嘉雲製傘。
傘,撐起一片天晴,MIT全程手工製成組裝,就是要堅固且注重功能。
某種天氣限定,它才會被你想起可以用來遮風避雨。不過我們都擁有把它遺失在任何交通工具、各式店面的能力,但往往最容易出現的結局,是被大風吹壞後即丟棄。雨傘,一直在我們生活中來來去去,明明出場機率不高,但易損壞的特性,只好把它當作消耗品,一年換過幾次都不太確定。
隱身在南投草屯,自家產品最常出現搏版面的場合,不是台灣新聞畫面。遠渡重洋,為英國皇室、美國總統與好萊塢巨星們擋風避雨,默默撐起一片天晴。不說真的不知道,一個在地品牌,低調外銷的雨傘王者在台灣:嘉雲製傘。
雨傘的出現,至有千年以上,但基本使用的形式還是萬變不離其宗,沒有太多改變,非高科技的低技術成本,是一九七○年代台灣加工出口的一門大生意,尤其又以彰化縣和美鎮為製傘重鎮,也是嘉雲製傘老闆曾鉦元的家鄉,從小為了貼補家用,就進入傘骨加工廠工作,但他當年應該沒有想過,他的第一份工作就做了三十年,直到現在。
放眼雨傘界,大家能發揮創意的地方其實有限,不外乎換傘布材質,改傘骨用料。撇除遺失機率,各式繽紛華麗的功能傘,往往遇風就不堪一擊。「我們的傘就是堅固,注重功能。」曾鉦元說。
有撐過雨傘但沒做過雨傘,會不會有人以為雨傘製成是自動化工廠排程,一條龍在輸送帶經過每台機器的大地遊戲後,就可以輕鬆開開收收,遮雨避陽。不,雨傘是需要全程手工製成組裝的東西。
過去台灣的製傘加工業,都是向原料工廠進料,你做傘頭,我弄傘骨,他縫傘布,最後一起組裝成雨傘。嘉雲一九八七年創業,一九九四年前進中國設廠。在工廠小角落的實驗室,曾鉦元與太太李佳臻曾三個月未出工廠大門一步,一方面嘗試全程自製雨傘,一方面也繼續製造業界認證的高品質傘骨。
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」這句話有點神奇,但不得不說,最大的轉機是在一九九八年,讓嘉雲製傘的實力有機會被證明。當時美國Windbrella的創辦人考夫曼(GlennKupferman),正在尋找堅固耐用的雨傘製造工廠,正愁遍尋不著,接著一個巧遇,找上兩岸來回跑的曾鉦元。現正流行的雙層抗風傘,二十年前,嘉雲製傘就已大量外銷歐美日本。
動輒一把四十五塊美金的雨傘,在台灣傘界應該一點也稱不上樸實。當時,放眼國外市場的單一客戶,嘉雲製傘一年可以賣到一億新台幣營業額,是一開始鎖定國外市場的原因。
二○一一年,嘉雲帶著全程自製的技術實力,返鄉落腳南投。除了要面對過去台灣二十年,只停留在加工層次的的技術斷層,更艱難的任務,是要重新扭轉雨傘在生活中的意義。
雖然傘不像每日進食一樣必備,只有雨天才會被需要。但是不是我們過去撐傘的體驗太糟糕,所以才這麼不重視它?嘉雲在十多年前,就已把傘骨全面替換成塑鋼(玻璃纖維強化塑膠),用來對付台灣氣候潮濕,完全不會氧化生鏽。專注傘上一個個細節,重本開模研發設計,誰還敢說是低技術成本的工業。
國外紅到發紫的MIT雨傘,將為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,帶來全新的撐傘體驗,同時告訴世界,最頂尖的製傘工藝在台灣。最後的最後,本文作者活到而立的年紀,嘉雲製傘在生活情境使用上,完全可說是目前人生最棒的雨傘體驗。不是誇大,是以一個長年被下雨所擾的在地基隆人之名,推薦到不能再推薦。
本文作者:戴瑞儀
文章截自:2017 好物款款行-英國皇室也在用的傘,低調外銷的MIT王者